• 透過原住民慢食廚師聯盟、旅遊、小農與傳統婦女組織等推動機制,我們看到一個跨領域、跨國界的合作平台,讓原住民食材與料理文化不但得以保存,更進一步活化、分享並推向國際,為全球慢食運動注入多元文化的力量。台灣原住民慢食運動若以「care、share、together」為核心,不僅是對傳統慢食運動理念的一種在地化延伸,更是一種文化自覺與生態智慧的展現。我們希望原住民慢食核心價值可以從台灣開始長出,甚至擴散至亞太原住民地區。讓「Good、Clean、Fair」,更接地更能讓族群有感
    一、前言
    近年來,全球慢食運動不斷強調從食物來源、重視生產到社會公平的整體議題。然而,在台灣,原住民文化蘊含著深厚的共享精神與尊重自然和諧之道。相較於單純追求「優質的、乾淨的、公平的」價值,台灣原住民社會長期以來強調「關懷照顧、分享文化、共作共生」,這正契合並豐富了慢食運動的內涵。我們希望提供一個以「care、share、together」為核心的新視角,促使原住民慢食運動在地化並形成跨文化對話。
    在亞太地區,不少原住民文化展現出與台灣原住民相似的核心價值,即對土地與資源的尊重、共同體的凝聚力與環境永續的實踐。例如,紐西蘭毛利人的「kaitiakitanga」(守護者精神)強調對自然資源的守護與傳承,澳洲原住民則普遍擁有共管土地與資源的傳統,通過部落規範確保自然環境與集體福祉得以維護。
    此外,在東南亞及其他亞太國家中,許多原住民族群也以集體方式進行資源採集與食物製備,注重傳統技藝的保存與共享,這些做法正與「Care、Share、Together」的理念相呼應。這種跨文化的共通性顯示:無論是台灣、紐西蘭或澳洲原住民等,都認為個人福祉與整個社群、以及與自然的互動密不可分,透過共享資源與傳統智慧來實現永續發展
    二、文化背景與價值觀
    台灣原住民族擁有與土地共生的歷史,他們對於環境、食物與族群的關懷體現於日常生活與儀式中。慢食運動在原住民社會中,正是這種生活態度的延伸:
    l 關懷(Care): 部落中彼此扶持照顧、尊重自然生態環境,正是從食物採集與農耕中展現出來的生命智慧與社會制度。
    l 分享(Share): 無論是食材、烹飪手法還是文化故事,原住民強調的是資源與知識的共享與傳承,這種精神讓每個族人都能感受到集體凝聚的力量。
    l 共生(Together): 在部落儀式或日常生活中,個人與集體、自然與人類的連結無處不在。這種共生的生活態度,正與慢食運動提倡的生態永續與社會公平相契合。
    慢食與原住民智慧的
    台灣的原住民慢食運動不僅僅是推廣健康飲食的方式,更是一種對文化與生態的覺醒。更透過建立原住民慢食廚師聯盟、旅遊組織、小農組織、傳統婦女組織等,串連形成一個多元共融的平台。而這些努力具體體現了以下幾點:
    1. 關懷與環境保護
    (1) 以生態永續為前提,鼓勵部落依傳統知識採集當地食材,並透過友善耕作及保種計畫,保存瀕臨失傳的傳統食材。
    (2) 建立原住民社群與地方政府、非政府組織的合作機制,共同監督與保護自然資源。
    2. 分享與文化傳承
    (1) 設計並舉辦在地料理工作坊、慢食樂市集與主題分享會,讓年輕一代了解並體驗原住民飲食文化。
    (2) 利用多媒體記錄與行銷,擴大原住民飲食文化的國際影響力,促進跨文化交流與學習。
    3. 共生與共作
    (1) 建立跨領域合作平台,連結餐飲、旅遊及文化等多元單位,共同推動原住民慢食理念。
    (2) 透過族群內部的社群網絡與集體活動,加強部落凝聚力,實現經濟與文化的雙向成長。
    台灣原住民慢食不僅是飲食文化的保存,更是一場關於生態、文化與社會公平的深層革命。透過「Care、Share、Together」的行動,我們呼籲世界各國原住民社群攜手合作,讓這份部落的智慧與永續的精神,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文化復振的重要力量。
    這不僅僅是一場飲食運動,而是一個跨文化、跨世代、跨國界的倡議,呼喚每一個關心土地、文化與人類未來的人,從「關懷」中找到共鳴,從「分享」中激發創新,從「共生」中實現永續發展。今天的我們,正站在一個轉折點上,用實際行動捍衛與傳承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,並以此為契機,開創出一個更美好、更包容的未來。